我的第一次创业于2013年底结束。距今过去快1年了,时常忆起,个中酸甜苦辣,唯有经历,才能体会。静下心来,用文字记录第1次创业的收获,和大家共勉。
投入2年的青春、汗水和资金,创业最大的收获,就是充分认识到——团队对于创业的重要性,尤其像互联网这样主要依靠人来产出的行业。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只有切身体会,才能有深刻的认识,才会有极致到位的执行。
1. 理想的合伙人团队
纯互联网创业,理想的合伙人团队应该至少包含3个人:产品、技术、市场。
跨界创业,则还必须包括这个行业的资深专家。如果是电商,则需要1个好的供应链人才或商品专家;如果是互联网金融,则需要1个资深的金融专家;如果是智能硬件,则需要1个资深的硬件专家。
非常巧合的是,国内的BAT三家的掌舵人,刚好是产品、技术、市场的代表人物。
产品: 马化腾,腾讯号称P6的产品专家,国内大佬估计只有周鸿祎的产品能力可以相提并论;
技术: 李彦宏,搜索引擎多项核心专利的持有人;
市场: 马云,创业教父级别的人物,阿里的市场公关意识和市场能力,国内无出其右。CB上、论坛从来看不到一条阿里的负面新闻。最近的阿里起诉葛甲案,阿里对负面新闻的容忍度可见一斑。
2. 合伙人理想的分工
CEO或总裁:应该是分管市场和推广的合伙人。挂着这样的抬头,才适合不断曝光在各种新闻媒体,经常在各种会议发言,和政府、投资人、媒体等等搞好关系。在中国,人脉可能是现在创业最宝贵的财富。
COO: 应该是分管产品的合伙人。产品不仅要解决产品的设计体验,更重要的是解决产品线的规划,商业模式的设计等等。总之,产品是整个公司诸葛亮一般的存在,上到市场趋势预测,中到商业模式的设计,下到各类产品演变史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早期市场是CEO,产品是COO;后期市场做总裁,产品可以出任CEO。
CTO: 毫无疑问的技术合伙人。从前端到后端,从PC到手机,从运维到数据库,都要会,都要通。除了优雅精巧的把产品开发出来,还要孜孜不倦的学习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技术……
3. 合伙人理想的股份分配
开始不把股份分配好,只会导致后期合伙人之间矛盾地滋生。
3个合伙人理想的股份接近于: 55%、25%、20%
如果是跨界有4个合伙人,理想股份接近于:55%、20%、15%、10%
市场、产品、技术、行业专家,不管3个或是4个人,谁都可以是大股东,看谁是创业这个事情的起头人,看谁可以提供资金、人脉等更多的资源,看谁在团队里最服众。
最大的股东始终保持了55%的股份,一来创业这事,必须要有1个人保证200%的上心,每当出现边界模糊的事情时,都会有一个人跳出来说“这事交给我来办”,平均主义只会导致没有人愿意积极主动地额外付出;二来,如果后期要引入2轮投资,要准备员工的股票期权池,那么简单计算,55%*0.75(A轮稀释)*0.75(B轮稀释) = 30.9%;如果员工期权池等比稀释,30.9*0.9=27.8%。
27.8%>25%, 理想情况,希望最大股东依然可以保持最大单一股东的地位,企业的主心骨就还在。
4. 合伙人团队建设
懒惰是人类的天性。能克服懒惰这个天性的人,都不会是个碌碌无为的人。
再牛的团队,再牛的合伙人,也有懒惰的时候。
但是懒惰还不是最可怕的,最致命的是,在看不到曙光的时候,逐渐失去激情和希望,团队变得不再用心做事。
用心做事,就是用20%的精力做完1件事情,再用另外80%的精力把这个事情做得尽善尽美。
创业团队做事,如果不能把产品和业务做得尽善尽美,没有了这唯一的一个可能的优势,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?BAT会分分钟把你掐死在萌芽之中。
所以,创业团队要学习伟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,定期分享形势、畅想未来、统一思想。
只有拧成一股绳的合伙人创业团队,才是具有最强大战力的团队!
几年前,在腾讯产品通道升级的时候,有人问我,你觉得七雄争霸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
当时我的回答:天时地利人和。天时……;地利……;人和,因为我们组和游戏谷老茂的团队,都非常用心的做事,每晚11点大家都还真的忙得热火朝天……
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是,产品通道的评委想知道的产品设计或是运营的细节点。
但是在今天,我依然固执地认为,所有产品的成功,都是天时地利人和。
祝所有的读者,在最合适的时间,合适的地点/平台/行业,找到最靠谱的创业合伙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