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勇华的互联网思维 - 关于互联网的深度思考和践行
  • 首页
  • 微语
  • 关于

现在位置:首页 » 营销策划 » 93.3%的广告创意,来自这5个角度的洞察

93.3%的广告创意,来自这5个角度的洞察
liyonghua   2016年1月10日   营销策划   评论(0)   浏览(1677)  

“你好,我们最近在做品牌,要投放湖南卫视的TVC,能给我们出个屌炸天的创意吗?我们付费,你开个价就好,我们不在乎钱”。

看到这留言后我竟无言以对,是赚他的钱,还是拒绝他。想了半天,我干脆教你方法吧,找我做创意不找我投放,等于给我一刀,再给我一颗糖。

你知道吗?我们广告公司只靠投广告赚钱,做策略、做创意是亏本生意,你这倒好,直接让我亏本,呵呵呵呵呵,所以找我合作必须捆绑投放。


93.3%的创意来自这5个角度的洞察

别问我93.3%怎么来的,我乱编的,据说带个非整数的百分比,这样转发量更高,但我相信大部分广告创意来自于这5个角度的洞察。

这5个角度也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根据人类消费决策的顺序的出来的,人类消费决策顺序见下图:

是的,通常我们先感知自己的状态,这个感知不止是生理,还可以是心理(稀缺性的、大家都在用的),才有动机与需求,然后再是品类和品牌的筛选。

而且这是个连贯性的过程,并非孤立存在的,至于到底选用哪个创意,则需要根据我们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,自己的竞争优势决定。

好了,下面我们重点讲这5个角度。我们给这5个角度进行了重定义,非字面定义,而是以市场营销角度去定义。


1、感知

我们是这样定义感知的,感知即基于人类的生理、心理需求产生的意识。但大多数时候,人的感知是麻木的,所以用唤醒感知更加准确些。

譬如,在iPhone出现前,人们对手机的感知是非常有限的,认知也是有限的,打电话、玩游戏、发短信,仅此而已。

但是iPhone出现后,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感知被唤醒。这里面还包括一些虚荣心和从众的感知,如:明星、富豪用iPhone,几千万人用,我也用。


那么如何唤醒呢?

在想创意的时候,我们需要从消费者自身找问题,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是有问题的,而我们产品是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(含心理问题)。

大多数时候,这类广告通过暗示展现,而不是直接指明问题。因为人与生俱来的偏执,要让受众接受自己的问题成本极高。

譬如:现代人普遍存在亚健康,我们需要“大力神丸”修正亚健康。


(那个有关亚健康的保健品广告叫什么来着的)

再譬如佳洁士的广告:你以为你已经清洁完牙齿了吗?做个检查吧(然后各种细菌),有效杀死细菌,“佳洁士去菌牙膏”(我实在忘了文案)。


2、动机

动机的定义应该不需要解释了,就是行为的真实目的。这也是广告界创作创意用的最多的角度,洞察消费者真实动机,告知解决方案。

譬如我们市场营销界常说的“电钻案例”,你以为用户买电钻是为了金属机身的电钻本身吗?他们要的是背后的那个洞眼,洞眼就是他们的真实动机。

所以广告可以是,更小的噪音,更合适的洞眼,或者是钻你想要的洞、洞在直尺、轻轻一洞、咚咚咚咚咚咚....

如何洞察动机?

洞察真实动机,说起来简单,实则很难,也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的(我知道这是废话),但我们可以通过受众行为路径与环境变化来洞察。

譬如:很多男生上小学的时候,喜欢拽女生的辫子。

我们先拆解男生的行为路径:拽女生头发,被女生关注并厌恶。

坏境变化则是:报告老师,老师处罚男生,不断循环,乐此不疲。

是的,很大程度男生这样拽女生头发是为了获得关注,至于厌恶,男生以为厌恶是另一种喜欢,或者压根没有感知到女生厌恶。

所以男生拽女生头发的真实动机是:想获得对方关注。

至于操作方法,只要我们能洞察到真实动机,直接了当的说出来,本身就是一个好创意,当然你也可以“委婉”的说出来。


3、需求

需求即受众需要的事物,这个定义应该也不需要再解释,这类型创意主要是告知作用,告知受众我们的能力,通常为土豪性、垄断性企业的专属。

因为他们只是想表达,我能解决你们的需求,广告创意的价值在于告知作用,而且要字正腔圆,要让受众清楚知道这个信息。

譬如:买火车票就上12306。

需求广告创意如何做?

严谨、字正腔圆、清晰表达功能诉求即可。

譬如:我们楼下的小饭店门头的美食城招牌,

又或者是数量有限的学区房(房产广告:Q学校学区房,最后300套),还有各种职能部门的招牌或口碑传播。


4、品类

品类即大众可根据自身经验,联想到产品样式、功能。是有点绕口,但最重要的就是大众可根据自身经验联想这段。

这是站在市场营销角度给品类的定义,用这个角度来看,我们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品类定义充满问题,如:移动出行平台、生活服务平台。

移动出行平台在大众的认知中就是打车APP,生活服务平台就是吃饭打折的手机APP,我建议大家都对自己的受众做下认知回访吧。

做完后,你会发现,你说的和用户理解的压根不是一回事。


那么如何用品类做广告创意?

我们给出的方法是基于数据或事实(含感受)的细分第一。因为消费者只会记得第一,至于什么细分市场并不重要,只要母品类他知道就好。

譬如锤子手机,记得锤子手机早期的广告文案是: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,其中东半球就是细分,至于好用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

再譬如凉茶饮料的加多宝,后期主要是以品类地位做创意:凉茶领导者、每卖出几瓶就有几瓶加多宝,全国销量领先等暗示性广告文案。

又或者我是PM里最懂BD,BD里最懂PR的,总之要基于真实的数据或感受。


5、品牌

我们是这样定义品牌的:用户在意的产品细微差异。读起来也有点绕口,但最重要的是用户在意的,因为很多所谓的差异化并没有实际意义。

当然我指的是,广告阐述的技术性差异,而不是结构本身的差异,因为有些结构差异带来的使用感受,还是用户在意的部分。

(错误示范)

譬如雷克萨斯与宝马的对比广告,也许用户在意的就是感受与价格。改成“同样的价格,雷克萨斯0-100KM仅需X秒(其马力更大些)”,或许更好。


那么如何用品牌角度做广告创意?

大多数广告都在强调产品差异,这应该是高认知品类中,最常见的广告创意手段。至于方法,就是从自己出发,从感受层面总结,求异弃同。

常用手法,我们更(差异点),或以暗示的方式强调自己更(差异点)。

譬如杜蕾斯至尊超薄系列的广告TVC,文案是:让我们更亲密。

停车入位,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驾驶技术,就如同爱中的性爱一样,平常,却又神秘。

倒车时,越是接近后面的物体,车内的雷达就会越响。

这如同,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情侣关系,我们越是接近彼此,我们的心跳也会随之加速。

而至尊超薄便是让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,让彼此更接近,享受激动人心的时刻。

是的,杜蕾斯以亲密暗示产品更薄的产品差异。


切记

我觉得广告创意本身的方法并不难,难就难在如何掌握用什么,而不是都做,然后在陷入选择尴尬,或者取做出来效果最好的。

做出来效果最好的,并不见得是适合你的。

我们通常会根据消费者需要程度,消费者动机急迫度,所处行业、产品的认知度,企业所处竞争环境,企业自己条件等找出最适合企业的方法。

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自身条件,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。

·END·

  • 上一篇:5位大牛关于H5传播和营销的干货
  • 下一篇:简单谈谈究竟什么是“区块链”技术
  • 本文固定链接:http://www.liyonghua.com/?post=393
    本文由liyonghua原创或编辑,互联分享,尊重版权,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

    取消回复

    发表评论:

    • 搜索

    • 最新微语

      • 秋高气爽的时节到了,适合户外各类运动!

        2024-09-26 09:06

      • updated my blog on 6/17/2024

        2024-06-17 23:23

      • 天生的产品经理:1、对产品槽点的忍耐度,是否可以察觉细微的槽点;2、新产品和行业趋势的探索欲;3、用户同理心,随时考虑到用户的各类场景;4、直击问题本源,化繁为简的能力;5、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产品的独特视角;

        2022-03-17 03:01

      • 工作中如何持续保持自身价值的成长,才是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点。

        2022-02-16 15:36

      • 不要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,只有自己的强大才是立身之本。

        2021-01-16 01:26

      • 更多»


    Copyright © 2015 李勇华的互联网思维